王志弘 专访
文:ad110
|
发表于 2013-2-5
王志弘 是台湾设计界非常出色的设计师,但他异常的低调,并不广为人知,不过相信,大部分设计师阅读过他所设计的书籍,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经惟、原研哉、草间弥生、横尾忠则等人之著作中文版,以下是台湾设计网站 黑秀网 对王志弘的专访,AD110 转发予大家分享。



王志弘
1975年生於台北。1995年復兴商工广告设计科毕业,2000年成立个人工作 室,并先后於2008年、2012年与出版社合作,自创INSIGHT、SOURCE书系,以设计、艺术為主题,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经惟、原研哉、草间弥生、横尾忠则等人之著作。设计作品曾六度获台北国际书展金蝶奖之金奖、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评审奖与银奖,并入选东京TDC。



Q:请用一句话或一个画面来形容,您是个什麼样的设计师
A:外面很吵闹,我一人独自在安静的屋子裡。

Q:您认為从事设计的人,都应该建构或养成属於自己的设计思维吗
A:如果企图透过设计本身突显个人风格,这会是难以避免的过程。

Q:您对做设计要做的快乐的看法是什麼
A:我想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会希望如此,不只是设计。

Q:设计之於您除了是谋生的工作,还有什麼样的意义(如果可用幽默的方式来说应该很不错)
A:让我对世界有了较广的延伸。

Q:您似乎钟情於TYPE GRAPHICS的手法从事设计,请问这是怎麼开始的,在您的设计学习过程中,TYPE GRAPHICS扮演著什麼样的角色
A:我不记得何时开始的,或许当我意识到何谓平面设计时就已特别对文字有强烈感受。而在往后多年不同学习阶段中,一步一步更确立也更了解文字能為设计带来些什麼震憾。



Q:承上题,您之所以寄情於文字為主的设计(不好意思,不知这样形容恰当否)是基於某种「挑战」的心态吗。例如多数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者,都觉得中文字排起来不好看…
A:最初的想法应该比较偏向平衡而非挑战。我无意挑战什麼,或对於什麼手法下定论,但对於十几年前的主流出版设计来说,影像从未缺席,倒是纯文字设计的手法犹如荒漠,我感到极大的失衡状态,认為有必要强调这部分。



Q:承上,许多设计者认為中文排起来不好看,所以参杂英文来排版(例如标题文字设计类),以「国际化」的说法来规避某种鸵鸟心态,对此您的看法為何
A:我对於什麼案子能够使用双语设计有一定的规则,并非各种情况我皆会使用英文。我也从未以「较国际化」来為自己说明。对我来说,这是个人在设计上的「属地观」,同时抱持著种族意识来设计并不是我的作法。别忽略当特别在意设计有没有参杂英文时,可能也会带来另一种危险。



Q:您给人的印象是很低调的设计师,很少透过媒体或公开谈论对设计的看法与主张;延伸的两个问题:1. 是否您认為,设计的主张,透过您的作品来传达就够了,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2. 说您不透过公开论坛表达自己的设计主张似乎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您经营了 wangzhihong.com 与 Source Series 两个脸书粉丝专页,而且更新很频繁,是否其实这是您表达对设计、生活等主张的管道,或者还有其他看法?
A:我的确很少公开谈论或表达自己对於设计的看法,设计理念的传递能為作品及个人带来较实质的回馈,但碍於我并没有很好的表达与写作能力,因此无法此藉由这样的管道发声,只好尽可能的把东西弄好。脸书专页上的资讯更新,相对来说简单不少,虽说简单,但我还是花了时间透过分享资讯建构属於自己的表达管道与形象。

Q:相信有许多的设计工作者从您的作品中得到啟发。在您的设计生涯中,您是否有个将来要做的事情(或正在形成的),这件事对您来说是个里程碑,有重要意义或代表性,可能对於设计学习者来说,将带给他们啟发性,附有教育意义。
A:我自己会想作些什麼,但一直无法确定是什麼事。不过与我关係密切并已正在进行中的Source书系,应该能為设计学习者带来些啟发性,并為出版界带来正面影响力。

Q:您的作品辨识度很高,许多后辈模仿您的风格而且也偏好文学类这种可容纳较多想像空间的书籍设计,对此您的看法為何
A:这是很难避免的事,当你成為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时。另外,我执行的书籍在这几年并不偏好文学类,应该是以设计艺术类书籍居多。

Q:承上,即使市面上越来越多雷同度与您相似的设计风格,但您似乎坚守於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在创作的类别或是形式;或许您坚持的不是风格与形式,那麼请谈谈您的坚持是什麼还是也没在坚持什麼
A:我走我自己想走、该走的路,并不会因為这些事情而特别跳开原有路线,如此作為只会让人步伐混乱。我相信这条看似简单的路上,还有很多待学习、提升的地方。



Q:业界传闻您不给业主改稿,大概多数的设计师都会很羡慕您吧!但如果设计师专业度不足,也不能有样学样像您如此帅气的说不给改。可否谈谈,您是从工作以来就不给改,还是您是在什麼样歷程或被设计奖项肯定后,才更有信心的坚定自己的立场。
A:我从2000年左右进入主流出版后,就已开始形成这样的工作方式,渐渐能如此控制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我并不是依赖设计奖项的设计师,在我开始这样的工作方式时,我并无获得过任何奖项,甚至可说手上已经完全没有工作。

Q:多数的设计师在业主的眼中仍以扮演「代工者」角色居多,少参与发想与企画;您所承接的案件似乎企画与设计的比重一样高(我猜的跟同行说的,不太确定,若有误解请纠正),请问您是如何渐渐的说服或让人信服这样的行事作风;另外,企画与设计面相全包的理由和优点為何
A:我并没有很常参与企画相关,目前最主要涉入参与的是Source书系。出版有其专业部分,但相反的久而久之也会带来包袱,我所能作的是以不同於出版从业人员的角度切入,或许会这样会更為贴近专业,相信成果也是如此。这并非依赖说服,而是必需经得起商业考验。



Q:说到出版的商业考验,您在企画Source书系时,会将什麼样的商业限制考量进去呢
A:其实从早年我进入出版设计开始,就ㄧ直算是关心產品的销售状态,并不希望经过设计的產品只是让消费者感到好看,而无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我ㄧ直将自己定位為属於商业的设计师,尽可能提供认為理想中的商业设计作品,毕竟我们都曾对环境样貌感到不满,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去改变它,Source书系就是ㄧ个明显更主动的例子。Source虽然具有理想性,最终也还是得经过市场考验,希望读者能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这样的书系。但不可讳言,销售结果会影响很多事,比方在选书上的可能无法完全施展开来,不过与ㄧ般情况不同的是,或许Source前进的程度可能因此有限,但至少能保证它绝对不会往后退让,我能接受它因為经不起市场考验而收掉,也不愿它降低理想性而得以继续生存下来。



Q:您目前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或是代表作或是您认為,下一个会更好
A:我每个阶段总是有值得回忆的作品,倒不是认為哪个是最满意的。

Q:代表作这件事对您来说若不是指个别作品,那麼您对於代表作的解读是什麼
A:带来具有关键性转变的经歷。

Q:您的创作与脸书给人的观感是一种理智,冷调的质感。从事创意工作的人通常有著冷静与热血(或疯狂)的两种面向,之於您,可否谈谈您热血(或疯狂)的面向展现在什麼地方例如有设计师很爱收集玩具…
A:脸书洗版算吗?

Q:工作之餘,除了面对电脑以外,您会做什麼样的休閒来中和工作的压力呢
A:自从有了iPhone之后喜欢随处走走拍照。

Q:请对以您為标榜的年轻人一句话吧!
A:与大眾保持适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