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邀请展现场及观感
文:zaid
|
发表于 2011-8-2

2011年7月30日,一场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开幕,随后一场OCT-Loft升级概念在洲际酒店大讲堂举行,5家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展示了他们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升级,以及将B10改造为华侨城当代艺术馆总部所做的概念设计方案。

此次“升·启”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整体开园活动的核心内容为: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受邀事务所有:伯纳德·屈米、多米尼克·佩罗、MVRDV、都市实践建筑和藤本壮介。这些事务所的建筑师均为具有工业遗产再生设计成功案例的国际著名建筑师,他们针对深圳这个世界最年轻城市工业区向创意文化园区的转型,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概念设计。

伯纳德·屈米建筑设计事务所此次改造的理念为;保留历史建筑,同时设计一个徘徊漂浮于其上的展览空间,用电梯和自动扶梯链接此新型的悬浮环形结构,创造一个令人兴奋的长廊,借助于展览、文艺演出、录像、电影、音乐等展览,参观者将有穿过历史建筑之感.以B10改建为核心“方”与“圆”交融、既保留了园区工业时代的遗产,又营造前卫的现代空间并以此为原型,播散带动整个园区渐进式升级。是伯纳德·屈米建筑设计事务所此次改造的亮点。

多米尼克·佩罗建筑师事务所在强调保护性方案的基础上,构思不同的建筑形式,如台式、桥式、花园和开阔的广场。此场所将成为该区域的心脏,也是城市的地标。我们称之为“中性的激情”。

MVRDV建筑师事务所强调将B10作为OCT-Loft中心,并将B10形成未来区域的至高点—密度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建筑的高度从制高点逐渐向四周降低,直到与周边环境相连为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山”。

来自日本的藤本壮介将B10设计成了“苍穹之环”。其设计以圆形空间包裹了B10,绿色植物环绕四周,建筑上空建层层相叠的立体花园,设计非常吸引眼球,据介绍这种设计更加接近藤本所设想的未来建筑)的可能形式,即“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

都市实践是此次展览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团队,也是唯一与创意文化园共同生长并参与园区再生大量设计工作的事务所,从2003年起便在创意文化园实践着创造性的改造理念。此次他们将调查和研究视野扩展到园区周边区域,力图在设计之外对园区生存机制、产业结构以及社会重建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紧凑型工作单元aLoft、新型教育机制与空间的营造,是他们设计的着力点,也就是说,他们的策略在形式之外。

先来了解下“loft”之涵义。20世纪40年代,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创作行为艺术,或者办作品展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活空间,后来这种空间被称为“LOFT”,我们来看看:“loft”本身的词解:一种宽敞多空间层次的户型和玩味时尚的生活方式。如今,LOFT变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并且在全球广为流传。它总是与艺术家、前卫、先锋、创意、设计等关键词相提并论。此后,深圳第一个以“LOFT”命名的创意文化园“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园”在经过两年多的改造、运作,终于正式开园,和北京798、上海8号桥都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大工业体系的转型与衰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渐成趋势。老旧的工业建筑如何更好地升级为文化创意风暴发生地,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

经由这次讨论,我们了解到“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园”的缘起:华侨城东部工业区规划之初,是模仿“蛇口模式”的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开发区,改造期间,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决策者曾在房地产与文化区计划之间周旋。最终基于“深圳该留下一些东西成为其发展之佐证”这一考虑,深圳的第一个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创意园区就这样生长起来。期间,曾考察温哥华等地的LOFT园区,于是,他们一边请设计公司改建厂房,一边策划在园区里做一个何香凝美术馆的展场,以这个艺术机构为中心来开展活动吸引一些搞创意的艺术家和设计师。2005年1月28日,何香凝美术馆下属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应运而生。几十家创意机构进驻了“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园”,由首期5万平方米场地几乎供不应求,到后来对东部工业区的升级推进,演变为现今的创意文化园。

此次讨论交流进行了好几小时,可以说非常圆满而且成功。最后大家根据深圳特殊的地域性和产业园与当地居民的一种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多米尼克·佩罗建筑师事务一句:Maybe my idea is not the best idea.道出此交流会的核心意义。不需要急于定格优劣高下,尤其在建筑历史的语境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自由地接近任何东西,自由地重新诠释,再根据场地特有的属性进行结合。或许,离表达对社会生活状态独有的理解和关怀、及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最大化实现文化空间该有的价值属性才会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