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谈王序
文:ad110
|
发表于 2008-3-18

(文: 王受之)虽然我和王序都是广州美术学院出来的,不过没有在一起呆过,我去那里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毕业去工作了。他和王粤飞都在广东省出口包装公司当过设计员,省包是外贸下面的公司,有外汇,有钱,并且长期参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他们最早去香港,最早出国,见多识广,因此在设计概念上,比我们这批学院派的要新得多,他们见过的好多设计,我们好多年以后才见到。王序和王粤飞就是其中少数几个特别聪明、特别有才能的,因此脱颖而出,他们很早就离开单位,自己出来做设计了,不过一个主要在广州和北京,一个主要在深圳,战场不同,都是好设计师。
王序有他特殊的贡献,因此我总是说他是中国平面设计的突围第一人。
到1977年为止,全中国基本还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平面设计,设计应该如何着手做,也是糊糊涂涂的。有的就是装饰概念(装饰是在本来已经存在的产品上加上饰品,并不是设计)可惜很多人连这点也没弄清楚,好多国内的设计专业,当时就叫“图案”专业,后来进步到改名叫装饰或者装潢,就感觉已经现代化得不得了了,其实整整落后发达国家一个世纪。
亚洲国家,除了日本之外,现代设计都启动得晚。第一个把现代设计正宗思想带到中国来的是石汉瑞。他是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的,耶鲁原来平面设计奠基人是赫伯特"拜耶( Herbert Bayer),包豪斯毕业生,1928年来美国,就教于耶鲁,石汉瑞跟他的学生、纽约派平面设计的奠基人保罗"兰德学习,因此受纽约派影响,把包豪斯的严谨理性和纽约派的图解、风趣、幽默结合起来,1960年代到香港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可以称为香港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王序在1980年代后期就认识石汉瑞,之后到香港跟石汉瑞学习设计,因此,如果从辈份上论,王序应该可以算是包豪斯下来的第四代传人,这个历史原因造成的地位绝对有基因谱系可以查。因此说他突破,一点不假。我自己是做设计史的,对于这种历史脉络特别重视,这样看来,王序的成功不仅仅是个儿聪明、有才能,他和国际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是相通的。离开广州到香港,在他是一个走向国际的开端。


我于1987年夏天开始在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教书,工作一年多以后,突然在洛杉矶接到王序从旧金山打来的电话,说要过来参观学院,我当即安排了,那时候,广州美术学院还有一个本科毕业生郑宇在我们学院攻读工业产品设计研究生,是郑宇开车带王序来学院的,我当时安排了一个餐会,请了汽车设计系系主任罗纳德"希尔( Ron Hill)、理论系系主任理查德"赫芝(Richard Hertz)参加。席间我问王序:怎么知道这所学院的。他说是石汉瑞给他的名单,说这是必须要看的学院。我就知道石汉瑞的确给他很多非常直截了当的帮助,对于他来说,少走了许多弯路。
现在好多人出国,胡乱留学,其实大多数没有找到西方设计发展的这个脉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早年的那些起到奠基作用的大师绝大部分已经纷纷离开我们西去了,第二是这些大师的正宗传人分散得很,不像早年就在一、两个城市,甚至在一、两个学院里面那么容易找,你不是有心去求,未必能见到这些人,第三就是我们现在一派快餐风气,大家对自己的创意天才过份自信,忘记了世界上的设计,都是承上启下的发展过程,没有从天上掉下个天才的先例。坊间经常听见小青年说某某人已经“过气”了,其实真是不懂得平面设计行业的情况,这个行业有点像绘画,越老越辣,不是好像工业产品设计,必须对技术把握得非常好,因此设计MP3的人被设计MP4的人取代了,“过气”快,平面设计文化性强,老当益壮的有的是。功夫深浅,不是你电脑用得多熟,而是你的积累深厚决定的。
王序的这个师承背景,使得他的作品比较接近西方现代设计,里面也有一些Art Deco 这类的影响,这是再自然没有了。因此他也是很容易为外国设计界理解的一个人,因为他使用的视觉语汇和西方主流设计界用的是一套系统的。在国内设计界,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个风格的,包括好多后来出国留学的人在内,我看王序是最地道的一个。
前几年,我曾经和我教书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院长一行到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参观,当时他们想见见国内最顶级的设计大师们,于是我请了王序、吕敬人、陈绍华这么几个,还有服装设计上走民族和现代结合道路的吴海燕等人,在北京《时尚》杂志集团在中粮大厦《时尚》集团的总部开了一个座谈会,当时请他们各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后来在飞场候机时和这帮美国人聊起这次会面,他们普遍认同王序的作品是他们觉得最容易理解的。
这里我还是引用韩湛宁做的访问作为这篇小短文的结尾,他的这个采访系列做得很好,我很是喜欢,节录如下:
一开始,韩湛宁恭维王序是顶级大师,王序就这样开始回答:

王序:……不要说一些最顶尖什么的,我属于一个比较资深的设计师吧,你也知道,我和王粤飞是同学,都是比较早。
韩湛宁:这是您的谦虚,但在众多的设计师心目中,您是一个先行者、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您出版了很多书和杂志,其实是对广大设计师真正促进的窗口。比如在院校讲学、策划展览,比如1992年与1996年以及2003年在深圳的设计展、还有几次的宁波海报展等等,都是一种促进,特别是您坚持一个有好的机制,坚持一个好的竞赛,更是对设计的真正促进。
王序:哈哈哈。要不就像一团浆糊,现在很多的设计展就像一团浆糊。
韩湛宁:这种展览是不能参加的,没有标准的展览会损害年轻设计师对设计的态度。
王序:哈哈哈,是的是的。这次装帧艺委会请我过去,吕敬人这次告急了,说需要一个枪手,要不阵地就守不住,往后撤了。
韩湛宁:哈哈,这个阵地一定要守住的。您这方面的不妥协是我一直所敬佩的,觉得您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但做好自己的作品,而且不妥协地坚持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我们也做过探讨,王粤飞老师跟我也谈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竞赛?把握什么样的方向?我们要标榜什么?宁波他们也坚持得很好,最近我和宁波他们在电话里谈到,说宁波展一直做的特别好,因为有您在把关。
王序:哈哈,宁波这次我不是主席,我只是提了一些意见,一定要有好的、新的东西,不管是谁。这是不是跟个性有关系呢?我从来不会后面的东西,我只看前面,只看未来,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韩湛宁:这其实也是您的对设计的态度和方法吧?
王序:过去有人这样评价我说,"王序你从来不会看后面的东西,就是说你会忘掉,就是只看眼前,做过的东西永远不会看。"我想这可能是个性,因为,比如说我做设计已经20多年了,从1979年开始,我看了不少设计师,在我脑海里面好象是一个图库,他们做的东西只要我喜欢,我都会记住,他们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但是对他们的多个时期的过程分析很重要,在看他们的作品时,看在他们猛的时候,看引退的时候的作品,我更多是思考。所以思考以后,对自己有极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借鉴。平面设计其实就是在传递一些信息,简单说就是一个中介。设计师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所以说过去我从事编辑也好,设计也好,没有一个很大的抱负,要推动设计界什么的,我的意思是说,我要逼使自己去学习、了解。我用什么方法呢?编辑的方式去学习,去看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了解他的历程,去编一本书出来,那不是随便编的,要对他有深刻的了解,当然,这个设计师必须是我喜欢的,这样去强迫自己,这是我的一种经验。
韩湛宁:这也是我逼迫自己学习的一种方法。我想这大概是您编辑出版那么多书刊的一个原因,也是我想问的问题之一,不过我认为编辑和您的设计历程是分不开的。您传奇的设计经历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年轻设计师,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设计历程?
王序:我1955 年在潮洲出生,大学是1977年以工带薪的方式进入的,在广州美术学院装潢系学习了两年。1979年毕业,1980年参加工作,在广东包装进出口公司。我毕业的年代比较早,在我们那个年代,设计师毕竟还是少数,那时侯说设计他们不明白,你必须说我是美工,我是做广告的。因为那个时期的关系,所以我想认识了解这个设计,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情。可能我做的比较早点而已,而不能说就是做的好的,那时不象现在设计交流那么铺天盖地,那时候还非常少,我记得那时候分南北派,南就是少壮派,北就是学院派,南对北不屑一顾,北对南也看不惯,而我从来不管这个,只坚持自己,把自己的路子发展下去,也不跟他们交流,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方式,你必须检讨一些过程,我作为一个资深设计师,我也有一个检讨过程,人必须对自己作出一个判断,不要认为自己很伟大,完全不是这样。
韩湛宁:在那个时候您就开始做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
王序: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现代设计的意识,当时只学习基本的中英文字体,写古罗马字体,当时的教育已经跟不上了,属于滞后的那种,就是说在学校里面不可能跟世界那么紧密,比如说进口的杂志里面,有一些稍微暴露的就不让你看,比较旧的观点。我那时第一个工作是作出口包装招纸,也做杂志的设计,当时杂志到深圳嘉年印刷,我80年代初期就经常去深圳。1986年被派到香港工作,1995年回来先成立中西设计公司,后来在1997成立了王序设计公司,这里面反映了我的一个想法。这个思维方式就像我刚才所说那样,借鉴海外那么多的设计公司的做法,这段时间的思维非常有意思,这个改变足以说明我对外面的关注和思考。
韩湛宁:我记得"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的画册后面有您公司的一个广告--"您要咖啡还是中国茶?",这是不是跟你当时的想法有关系?
王序:有关系,还有一种叫鸳鸯茶,就是咖啡和茶混在一起的,反映了这个历程,当时在摇摆之中,但受非常多的影响,而不是单方面的影响。1999年,这是一个故事:我忽然接到一个登贝从荷兰打来的电话,他要在墨尔本对外宣布:登贝公司、埃米公司、王序公司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公司。我受宠若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公司能够被邀请为国际联盟,我就到了墨尔本参加宣传仪式。当初成立王序设计北京公司就是想以未来的设计联盟的态度去做了一些事情。
韩湛宁:您从事设计早期比较重要的阶段是不是在香港这段,或者说,您从在香港工作开始就引起了国际设计界的惊讶和关注的,是吗?那么您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呢?
王序:到香港的这种转变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我是外派来的,所以到香港这个地方,也并不是我刚开始做设计的地方,在广州我1984年就编辑了一本关于标志设计的书,1984年之前还将《包装与设计》杂志进行了改造,那时我开始对编辑设计方面发生兴趣, 1989年到香港,但也是个奇迹,他和大陆完全不同,在那里最重要是设计发展的早,我觉得香港在60年代就开始了。
韩湛宁:我记得您多次谈到石汉瑞,说他对您的影响非常大,是那个时期吗?
王序:对,石汉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把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思想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设计的一个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必须有一个根据,他把中国人的思想用现代人的眼光进行设计,融合得非常好。石汉瑞本人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师从保罗兰多,是一个日本浮世绘的收藏专家,对东方文化有深厚的兴趣,所以在60年代就在香港尝试把东方的文化跟现代设计融合起来。让华人进入设计这个角色,这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本身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例子,就像日本设计发展那样,这本身也可作为借鉴,本身文化也有相似的地方,讲究一个观点对文化的传播,这种表现非常好,也影响了一帮人,比如,靳埭强、陈幼坚等,他们本身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表现的更自如,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到中国平面设计起源的一部分,我认为:60年代应该算中国平面设计的开端。所以我在香港的好处就是能够跟他们交流。
1987年我就迫不及待地要见石汉瑞,因为在来香港之前我就听说过石汉瑞,认识后对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设计交流》第3期介绍了他,并且邀请他从第4期开始作我们的顾问,他说好啊,于是就开始为杂志写文章、知道编辑设计等等。1988年我有一个机会就去了美国西部落杉矶,那时侯也是美国加州文化的崛起,也就是New wase(新浪潮), "go west"当时是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到西部去",因为西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1988年那一期《设计交流》就介绍了美国西部的设计,我在封面就用了 "go west"。在编辑设计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石汉瑞几乎是手把手那样的教导,每次都给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对图片的看法、对位置的看法,我也把这种技术教给了学生。
我和石汉瑞的关系也被香港的设计师戏称我是"耶鲁风格",因为石汉瑞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但是我对此深感荣幸,虽然是戏称。我觉得石汉瑞就是我的恩师,虽然我们现在联络的不多,但这个人,我……因为他已深入到我的骨髓里面去了,非常深远,一辈子。
韩湛宁:您们的确有非常感人的关系,令人敬佩和羡慕。除了石汉瑞,您还受到那些香港设计师的影响?
王序:在香港我还受到靳埭强、陈幼坚的影响,我觉得他们走在我们前面,之前我在广州就看到过靳埭强的海报,印象非常深,后来交往很多。他们都是对我影响非常比较深的。香港当然不能说只有石、靳、陈,还有一大批设计师在进行探索实践,他们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香港是个国际都市,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泰斗巨匠,像杉浦康平、五十岚威畅等。1986年我就听过杉浦康平的讲话,对东方文化的了解非常深,他听说我是中国大陆来的后说:"喔,你像个海绵。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我想跟你说一句话:作为中国设计师应该有三只眼睛,两只眼睛往前看,一只眼睛向后看,看背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对我感触特别深,我也很努力。1986年香港设计双年展我只是看客,1988年我就获得金奖。
韩湛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誉,您1986年去香港,1988年就获金奖,您当时是怎么看待呢?
王序:1988 年获金奖后,香港报纸采访我,我说:"如果一个平面设计师真正懂得平面设计,他不管在那里都可以作设计,多么简陋的地方都可以创作"。我的意思是说:关键是你要真正懂得平面设计是什么,平面设计就是传递,你这么让人明白这个信息、关注这个信息。像占士维多说的,他在纽约设计了一张海报,有人在对街冲过去看这张海报,他觉得对于平面设计师这已足够,因为传递的目的达到了。

2008年3月06日,于洛杉矶
更多内容请访问:王受之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