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粤飞:设计精品应能教化市民
文:ad110
|
发表于 2006-3-30

让设计告诉市民什么是美

您曾多次说“设计师不是艺术家”,在您看来,设计跟纯文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王粤飞:设计跟文学、电影、戏剧这些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它首先要为企业的品牌、产品服务,其商业性是非常突出的。但设计也要考虑艺术和审美,有些设计师在从事商业设计之余,还会自己创作一些纯粹的设计作品,去参加设计艺术类比赛。

据我所知,现在有些设计师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不应该为参加比赛而去做设计,应该拿现成的作品去参赛,这样才能体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王粤飞:我也同意这种观点,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既实用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过,现在国内的设计师往往在商业设计中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意图,转而把自己的想法倾注到一些探讨性的作品中,这也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设计师必须不断自我“修炼”和提高,这种业余创作对于增加“内功”很有帮助。

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称得上是传世精品?
王粤飞:除了刚才说的一点,我觉得设计精品应该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活力,而且起到“教化市民”的作用。这种教化不是灌输和说教,而是通过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和公共指示系统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市民的文化和审美水平,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多数的平面设计作品都是比较“小”的,不可能像小说、电影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但还是要提高整体水平。


城市与设计应该更亲密

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街头能看到的设计中,真正美的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粤飞:这不是我最先提出来的,是在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时有些外国评委说的。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场内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包括企业形象设计、指示标志、文化海报、产品品牌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深圳街头却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深圳有这么强大的设计群体,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实在令人遗憾。

就其原因来说,我觉得主要是城市和设计的关系还不够紧密。比如说很多跟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指示系统,都应该由专业设计师来设计。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使用时或者模仿别人,或者自己随便做一个。我在法国看到不少文化类的标识,比如动物园、剧院等,都设计得非常特别,很有创意,这类标识在深圳几乎看不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往往体现在很多小细节上,深圳有这么好的设计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实在太可惜。

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把设计纳入城市规划,您认为可行吗?
王粤飞: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也不能太机械。现在政府的很多文化设施项目都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这个做法就很好。应该把招标的范围扩大,让设计师有更多机会为城市建设出力。

产权纠纷问题需要解决

打造设计精品离不开设计大师,在您和陈绍华等人之后,深圳年轻的设计师中能产生新的大师吗?
王粤飞:一定会有的,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现在深圳有很多年轻设计师已经成长起来了,潜力很大。

你们这两代设计师在观念和设计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王粤飞:相比来说,我觉得他们不如我们这一代有激情。我们十多年前创业的时候真的非常理想化,甚至都没想到将来可以拿这个来谋生养家,就是想把设计这个行业立起来,给它正名。当时帮企业做设计根本没有设计费,只是通过其他方式给一点补贴。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发展起来了,设计的价值得到了承认。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实际,想的东西比较少。

从深圳设计界整体来看,有哪些问题应该想、哪些工作急需要做的?
王粤飞:我觉得年轻设计师应该在我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国外高水平看齐。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企业不尊重设计师的劳动成果,很容易产生产权纠纷。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人来做。

这也是目前设计师协会的一个主要工作吧?
王粤飞:目前我们的设计师协会还处在发展初期,基本上能成为学术上的带头人,但是在行业管理、自我规范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平台。

经营好我们的自主品牌

有人提出应该产生一个“深圳设计学派”,您怎么看?
王粤飞: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但我觉得不太现实,至少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中国的设计业发展时间这么短,在学术方面的收获还比较有限。而且,作为一个学派,应该有比较固定的群体和主张,还应该在学校教育等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这些深圳目前都还不具备。据我所知,深圳的设计师只有一个是在大学里教书的,我自己也只是到有些学校去讲演、座谈过,在这方面做得还比较少。

与其努力去建立一个学派,还不如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已有品牌。我们有“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还有“创意12月”,这些都是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今年第二届文博会首次开设了创意设计馆,要办一个大型的创意设计展,有国内外顶尖设计大师的几百件作品,这次展览和“创意12月”是我们今年的两大盛事。

通过展览来培养新人

您曾经提出要向日本学习,通过展览和比赛来“自我造就”,培养设计新人,实际效果怎么样?
王粤飞:很不错。这些高水平的展览不光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新人有机会跟前辈一起公平竞争。我们在1992年创办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时候,主要是看到国内有不少展览很不专业,论资排辈,大家“分猪肉”,就想把国外先进的学术设计比赛引进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我觉得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跟国外同类展览相比,我们还存在什么不足?
王粤飞:一个是分类还不够全。目前国内有很多专门的展览比赛,比如海报类、书籍装帧类等等,全门类的展览就我们一家。但是跟国外相比我们的分类还不太全,以后要继续努力。二是国际化程度还有所欠缺,国外的设计师还比较少。像这类展览国外都是由民间来做的,我们的展览得到了政府的很大支持,让国外设计师都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