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坚的艺术人生 | Alan Chan On The Art of Living
陈幼坚的艺术人生 | Alan Chan On The Art of Living
文:编辑部
|
发表于 2022-11-16

文:Jennifer Chan 图:Home Journal,Alan Chan

“你知道我为何会接受访问吗?”是次访问,相约在Alan位于湾仔的画廊办公室。才刚踏进那充满艺术气氛的空间,Alan便带笑问道。“因为贵杂志真的需要进行一次品牌再造了。”刚见面的第一刻,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位设计师对极致的追求。

作为一位完美主义者,Alan 每每看见问题的症结所在,总按捺不住想马上解决。而论到品牌设计,要数全城最有资格评论挑剔的,莫过于Alan。

认识Alan的人都知道,他为人直率,且富幽默感。多年来,由他挥笔塑造的著名品牌多不胜数,由Bossini、大快活、维他奶、SUNDAY Communications、1010、City’Super 、四季酒店、文华东方酒店、香港国际机场、可口可乐中国品牌标志和上海图书馆等等。即使过了数设计十年,这些品牌形象依然深刻络印于消费者的脑海之中。

当社会认定65岁该退下来安享生活之际,年届72的他依然没有放慢脚步,继续其创作事业之外,更紧贴潮流步伐,不断探索全新领域,为未来开拓作好准备,例如今年全新创立的轻奢珠宝品牌ZNS Jewellery,以及本地爵士乐歌手陈逸璇(Jolie Chan)的全新封面设计,均可透视Alan多元化的创作意念。


“历经半世纪高低起伏,Alan依然屹立创作领域。从1970年代与资深广告人朱家鼎(Mike Chu)一同于堂煌广告(Thompson Wong Kiernan)共事,及至1980年创立Alan Chan Design 设计公司,并为张国荣、梅艳芳及罗文等殿堂级粤语流行歌手设计经典的唱片封面,瞬间在设计界打响名堂。

除了为品牌塑造形象之外,Alan更将其创意理念应用于各个意想不到的范畴 — 由香水、饰品、书籍、珠宝、零售空间、家具家品,以至在香港较鲜为人知的数码艺术,Alan均早已留下创作足迹。

早于十年前,当iPhone刚推出不久,还在早期阶段,Alan已开始探索数码艺术。他回忆道:“当时我喜欢拿着iPhone 4拍摄身边的事物,尤其出国旅行时。透过快拍记录生活,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Alan来说,数码艺术从来不是三分钟热度的虚幻奇想。为表达他对日本前首府京都的深刻感情,Alan特别选取约50幅快拍照片,剪辑成一出两分钟的短篇电影《京都我的爱人》。

为突显独特的拍摄器材,Alan 刻意用上iPhone最标志性的荧幕作为画框,将樱桃树、灯笼及木材质感的影像呈现观众眼前。作品以日本和式暖帘(Noren)为灵感,透过缓慢律动变化的影像,呈现出微风轻轻吹动暖帘的形态。有如在柔和风中飘扬律动的影像,令观者进入静心欣赏的状态,让平淡无奇的动画,慢慢散发出摄人的禅宗魅力。

“最初制作这部短片时,只是单纯乐在其中,并没有深思要如何将影像呈现出来。”Alan续指:“一切都只是为了记录生活,当中没有任何商业考虑。”

正因为那份无限制的原创性,为这部短片找到了明确的定位。2018年,Alan应京都茶艺文化节邀请,于京都祗园拥有800年历史的建仁寺(Ryosokuin) 内举办《京都我的爱人》(Kyoto My Love)影像艺术装置展。除了充满禅意的数码艺术影像外,Alan更同时展出其茶具及花道相关珍藏,当中更包括与制茶及花道相关的日本古籍,为古老静谧的榻榻米房间注入京都的内涵与遐想,为访客带来额外的感官享受。或许只是机缘巧合,当Alan正在以投影机向我展示暖帘律动的短片时,一杯温热的铁观音被端到我的面前。一室绿茶清香,加上掌心暖暖的茶温,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身处京都祗园那个质朴简约的榻榻米房间里,暂时抽离当下的采访与工作的繁嚣。在品牌大师的手中,浸沉式体验就是这么一丝不苟。

他的另一件数码艺术作品乃2017年完成的《Hello Ginza!》短片,以充满活力动感的角度,展示日本另一面貌。这部短片全长约5分钟,汇集Alan自1975年首次造访东京银座起,一直以来所拍摄的影像纪录。Alan更从多达6,000张相片中精心挑选出300多张,编织出他对银座的联想视角及记忆。这些影像以万花筒的动画效果呈现,捕捉这个繁华购物区的姿彩,并反映银座街头随着岁月流逝的演变。

这部电影于2017年假东京Pola银座美术馆展出,展馆旁边更设实物原大的银座标志性斑马线。走进展厅,就如走进随意门,让参观者犹如时光旅客一般穿梭游历银座的过去与现在。装置为这批快拍赋予了全新意义,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画面,由最著名的银座十字路口地标、红绿灯、灯箱路牌,以至一幢幢摩天大楼,透过动画幻化出一个个人引人入胜的全新故事。

“数码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让你以另一种方式演绎同一事物,表达不一样的感觉,亦即当下的感觉。”Alan 续指:“为了拍出最好的照片,我在银座十字路口的中心及附近地区来回走了四遍,当时只为了纪录城市景象,并没有计划要如何展示。”然而,《Hello Ginza!》短篇电影中有两个片段已被转化成非同质化代币(NFT),将在市场发售。“或许下一个项目将是《HelloHong Kong!》,谁知呢?”

近年NFT大受设计师、艺术家和一众品牌欢迎。自Beeple的数码艺术作品去年以6,900万美元成功售出后,接着是Bored Ape及CryptoPunks热潮,掀起各大品牌纷纷追赶着NFT的潮流,从电影拍摄的幕后花絮,到数码香水等等,不同种类的NFT项目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推出NFT项目是一回事,实际买卖交 易又是另一回事。区块链数据分析平台Nansen 最近一份报告就发现,市场上每三个NFT项目, 就有一个在交易活动中表现未如理想。业内人士认为,NFT交易低迷的现象,只属于狂热过后的降温,并不表示NFT市场只属昙花一现。“我对NFT并不抗拒。”当被问及他对这种崭新科技产物的看法时,Alan表示:“毕竟要继续在创作路上前行的话,总需要染指尝试一下。 ”他补充说,NFT作品本身应具有意义,不应被视作赚快钱的工具 。

Alan透露,曾经有人向他提出,将他为张国荣(Leslie) 设计的唱片封面制作成为NFT。“为了令数码版本更具独特价值,对方建议我将 部份摄影底片烧掉,我实在不能接受这个逻辑。 我得重申,除非NFT所赚到的收益能够帮助香港的音乐产业,否则,我永远不会拿Leslie的 名衔来谋利。” 访问当天,Alan公司的艺术展示空间放满了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 的作品,原来团队正在筹备这位国宝级宗师于K11 MUSEA举行的首个大型作品回顾展,呈献永井一正自1960年起创作的过百幅海报作品。虽然年届93,永井一正仍在不断探索,今次更涉足玩具收藏,与Alan携手推出一套五款以他笔下动物为 原型的玩具收藏。


“这是永井一正首次涉足艺术玩具模型。年届93岁的他仍然拥有这般创新精神,实在非常难得。”Alan手里拿着艺术玩具的原型,表达对永 井一正的敬服。



近年,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将艺术融合玩具, 并转化为极具价值的艺术玩具系列已成为市场新趋势。由KAWS、BE@RBRICK、美国当代艺术家Hebru Brantley、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到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等等,他们的艺术玩具已经成为重要买家以及千禧世代趋之若鹜的收藏品。 当出自设计师手笔的玩具开始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品,并与古董、绘画及雕塑等并驾齐驱时, 我们又该如何分辨艺术收藏家,与一般的艺术品买家?有人认为,两者的分别在于串连整套收藏的敍事性,能够将独立的单一作品归纳,并提升成为一套收藏系列。对Alan来说,他收藏品的共通点正是他的标志性创作风格 —— 中国风 (Chinoiserie),以及与每件作品的情感连系。

例子之一,必定是挂在会议室当眼位置的一幅周铁海作品《Placebo》(2002)。该作品以这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笔下最著名的角色“JoeCamel”为主角,并糅合欧洲古典肖像画的风格,别具讽刺意味,为日常刻板的会议室注入一丝幽默玩味。Alan表示:“我认识周铁海已有20年了。他的作品体现中西合璧的美学,与我东情西韵的设计风格不谋而合,这正是吸引我买下这件作品的原因。”

在会议室的另一边、一堆手工艺品的上方,挂有另一位中国摄影师张雅心的摄影作品。相片题为《沂蒙山小调样板歌》(Model Opera Songof the Yimeng Mountain,1975年),两位主角在悬崖上摆着僵硬的姿势,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太极拳,捕捉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的视觉风格。

“这件作品的出色之处,在于它见证了中国某个时期的意识形态,更唤起了我童年时记忆的一瞥。这件作品最令我欣赏的,是它透过虚构的场景呈现出真实的题材,这种真真假假的关系,正与品牌设计的理念同出一辙,透过创造假像提升产品魅力,因此作品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然而,Alan大部分的艺术收藏,均展示在他的私人艺廊Salon 27内。Alan原本是他庆祝70岁生日的临时场所,却在机缘巧合下,变成了一处艺术圣殿。这里的藏品种类甚丰,约400件藏品中,既有重量级艺术收藏,亦有他认为别具鉴赏价值的家饰家品,全部均为Alan珍而重之的精神食粮。

Salon 27的设计布局不拘一格,展出的作品充满故事,每个转角都能找到惊喜。这里不时举行华丽派对、企业活动,甚至由Alan亲自教授的花艺班,在充满活力的空气中,散发着非凡品味。

“身边不少朋友对艺术收藏的兴趣,都是从这里而起。他们自看过这里的艺术收藏后,都禁不住开始购买艺术品。”他续说:“他们开始了解艺术品的深层价值,知道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能够启发灵感、陶冶性情的媒介。”

踏进Salon 27,一幅由曾梵志亲绘的Alan肖像画映入眼帘,仿佛在暗示这个艺廊将为宾客带来的惊喜旅程。低头往下望,会发现中国艺术家廖一白的不锈钢雕塑作品,题为《San San's Long Journey No. 2》(2006),其形态就像一位跌倒在地的婴孩,正在博取四周的注意。Alan笑说:“它就像在提醒你,要小心注意脚步。”

位于入口空间中央的焦点作品,是美国雕塑家M.L. Snowden创作的青铜雕塑《Spiral Helix Y》(1998),旁边放有一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雕刻刀,被保存在镀金展示架内,原来它来头不小。Alan指,Snowden乃现代雕刻艺术之父罗丹(Auguste Rodin)的门生,是罗丹与世界最后的一丝连系。雕刻刀后来传到Snowden手中,在一次见面后,她便把雕刻刀作为礼物赠予Alan。而雕塑的另一边,则摆放有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于2012至2013年间创作的雕塑作品《 Ronald Goes Fishing》。

远看这件作品,外观是那么平凡低调;然而只要走近细看,惊吓的细节才逐一浮现。一间荒废的湖畔小屋,被水中堆叠的纳粹尸体包围。于我来说,这件雕塑一点也不美(Alan最讨厌旁人用“美”来形容一件艺术作品,他认为“这代表你对艺术品一无所知。”) 然而,这件作品别具张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牵动观者情绪,将其拉进艺术家的思海之中。

我也不敢说自己对这件雕塑作品或艺术家有足份了解。但作品的昏暗用色、不安氛围,加上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勾起当年我首次游访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丝丝记忆,面对着大屠杀受害者进入集中营时被剪下的头发,这幕惊恐画面震撼至今。一幕幕回忆片段重现眼前,也许正是这件艺术品想要达到的目的。

继续向前走,会到达位于主厨餐桌与会客厅之间的珍藏阁。这里展示着一系列珍贵的百年银器,布满中西交融的特色与图案。而旁边的两个玻璃展柜内展出一系列日本丘比特(kewpie)娃娃珍藏,以及各式各样的玩偶。展品虽好,但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主厨餐桌内的华美餐桌布置所吸引。

在这个宴客空间内,来自Fritz Hansen的餐桌以一束由Alan亲自设计的花艺为中心,四面摆放着玻璃器皿及源自江户、大正和明治时期的瓷器餐具,与一连三幅出自赵无极、井上有一及Albert Watson手笔的挂墙作品相映成趣,为气派堂皇的空间增添几分现代气息。珍藏阁的另一边,是闪耀时尚格调的会客厅,里面正上演着一场令人愉悦的矛盾角力。

在这个迷人空间,来自B&B Italia的深蓝色Charles 梳化及Formiche茶几,完美搭配挂在墙上的Damien Hirst、Marc Quinn、Futura及日本插画家Hajime Sorayama的作品,令大胆用色与充满跳脱活力的当代艺术品融为一体。

就在强烈色彩碰撞的彼岸,另一面墙身的布置则较为内敛。作品上简洁的线条与含蓄的色调,轻易抵消对面墙上的夸张喧闹,让整个空间维持舒适的视觉平衡。在房间一隅,出自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大师仓俣史朗(Shiro Kuramata)手笔的《How High the Moon》钢网扶手椅,与日本女摄影师市桥织江(Orie Ichihashi)的《Paris Tower》单色画作的配搭相得益彰,散发出平静心灵的力量。如果想要一点独处的时间,这个静谧角落绝对能让你暂时摆脱派对人群、稍事休息。

“空间设计讲求以人为本。”Alan强调,“这里没有家具陈列室的感觉,一个出色的设计能启发人们创意,向大众展示崭新生活模式,让人们以全新的角度欣赏生活点滴。”

而若论我最喜欢的空间,必定是这里的音乐室。这间音乐室洋溢着80年代的浮华魅力,三面墙身均挂满不拘一格的收藏作品,充满沙龙风格,展现Alan的强烈个性与多元艺术品味。在一系列作品中,既有欧洲油画如Pierre Carrier-Belleuse的法国驻华大使肖像,亦可见当代艺术杰作如Damien Hirst的版画《All You Need is Love, Love, Love》,也可找到一张1969年意大利电影《诡秘情杀案》(Perversion Story)的海报。而游走性癖与绳缚艺术之间的日本情色摄影大师荒木经惟,其作品亦可见于墙上。Alan对当时与相中“女士”相遇的经过,记忆犹新。

“那天当我抵达上海一个摄影展时已经四点多,大部分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已被扫光,只剩下这幅,也是唯一一幅模特儿身穿衣服的作品,十分珍稀。”Alan补充说,荒木经惟还亲手在相片上题诗,其充满个性的字迹,令作品更具欣赏价值。

这间音乐室不单为音乐人提供一个华丽的表演空间,更是生活享受的舞台。一系列来自B&B Italia及COLOURLIVING的躺椅及梳化为空间注入时尚格调,并以Alan与法国顶级瓷器品牌Bernardaud最新联乘的家饰系列“Chambre Rouge LED Lampion”作为点缀。

其他设计家具包括来自Studio 65的经典Bocca红唇梳化、意大利灯饰品牌Flos的IC系列及1940年代Louis Vuitton复古行李箱,既为空间带来历久弥新的永恒气息,同时亦与Alan的“东情西韵”风格不谋而合。

这些经典家具,与Alan从世界各地随心搜来的收藏和谐共存,包括曾置放在美国一间酒店大堂的黄铜茶几、1960年代的旧式收银机,以至一对呈女士帽轮廓的花俏枱灯。

“对于设计与收藏,我从来讲求一切随心。艺术品是否值得购买,要跟随自己的心意及品味决定,这是我唯一的收藏原则。”他重申。

对醉心于设计与艺术大半辈子的Alan来说,品味确实标志着他的生活态度,而且贯穿生活各个层面。从他的言行举止间,你能够感受到一份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现时设计行业的生态时,不难理解他那份突如其来的愠怒。“中国内地拥有推动设计行业发展的所需资源。只是万事具备,却欠一份精致感(sophistication)。”Alan约有七成业务于中国市场,他慨叹道:“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仍然鲜有被关注,原因是当中仍不时有抄袭的情况出现。”

“我希望透过我的创作,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度,并借此改变世界对中国设计的既定印象。”

过去数十年来,Alan见证着中国内地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认为国内设计行业由广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音乐以至时装等各个领域均已超越香港。“但香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产,是无可替代的。政府应当投放更多资源,积极培育及推广香港中西融滙的文化特色。在东南亚之中,香港在艺术及设计的潜能及发展的位置是无可代替的。”Alan如是说。这个理念,完全反映出为何他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就如他所说:“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独有的位置,然后奋进前行。”













延伸阅读
日本平面设计之灵魂,永井一正 百件精品巡礼:《瞬间·永恒》

原文
Home Journal Alan Chan On The Art of Living


本文所有图片均拍摄自 Alan Chan's Office 和其收藏室 Salon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