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坚谈石汉瑞:香港平面设计,由石汉瑞说起
文:ad110
|
发表于 2019-4-23
石汉瑞 对香港平面设计的贡献,除了见于他多不胜数的设计作品之外,也在于他护持后进。他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办的香港大学校外进修部的艺术与设计课程,与建筑师何韬等人任教,属本地最早期的设计教育者。到了后来他于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设计,培育多位出色的设计师,其中包括知名设计师 蔡楚坚。本文则由 蔡楚坚 先生来谈谈他的恩师。



石汉瑞(Henry Steiner)1934年出生于奥地利,五岁时随家人迁往纽约,青年时期在亨特学院学习美术,纽约著名的抽象印象派艺术家们如:罗伯特.马德维尔(Robert Motherwell)、威廉.巴兹奥特(William Baziote)、理查.利伯(Richard Lippold)皆云集该校,在活跃、丰富的学习氛围中,石汉瑞获得了色彩与构图的宝贵知识,同时也领悟到作为画家的要素:根据自己的内在时钟来工作。这使他意识到自己难以成为一名画家,续而进入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从设计大师保罗.兰德(Paul Rand)。

保罗.兰德之「没有构思,就没有设计」的理念为石汉瑞的设计人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专业基石,他曾生动的回忆兰德在第一堂课上的讲授:「保罗.兰德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构思。他说,如果你不能在一张索引卡背后,写下你对一个设计的构思,那便不能算是设计。有同学回答:我有种感觉,一种自然的感受,保罗反驳说,那不是构思!」

石汉瑞 曾担任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助手,为其编辑画册。石汉瑞曾为香港希尔顿酒店设计标志,为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设计钞票,还曾为汇丰银行设计年报和企业形象。他是公认的「香港设计之父」,曾于1993~1997年担任 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主席,1986~1988年任香港美国商会副主席,1973~1985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委员会会长,1974~1976年 HKDA(香港设计师协会)会长...



文:何桂嬋 + 蔡楚堅

你看完 何见平 在深圳蛇口策展的「启蒙者-石汉瑞」展览有何感想
Henry 不只是香港设计的一页,也是香港历史的一页,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城市变化,他在六十至九十年代做过很多对香港十分具代表性的作品,基本上很多以 Hong Kong 为名字开首的企业都由他负责设计(如 HongkongBank 和 Hongkong Land)。他的作品示范了如何在客户身上展现 idea-driven 和有趣味性的设计。

你如何开始接触 Henry 的作品
当我还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当时看到一本《Communication Arts》的杂志,那是当年最权威的平面设计杂志,它每年都有一些奖项,但很少有香港的作品入选,Henry Steiner 的作品是例外。他为 HongkongBank(HSBC 汇丰银行前身)设计的年报封面几乎每年都会入选。我那时就很深印象,心想:原来香港也有世界级的设计师,并且想到毕业就要到他的公司工作。

到我正式毕业时,仍然一心想着要到 Henry 的公司工作。但他们不聘用应届毕业生,于是他介绍我去另一间公司工作,着我一年后回去找他。现在回想起来,他其实是有点奸的,由其他人去帮他训练新人……无论如何,一年后,我便乖乖地回去找他,并于1987到1989年间与他共事。

我毕业的八十年代中期跟现在的环境很不一样,那时平面设计和广告界发展已算成熟,除了 Henry,还有陈幼坚、靳埭强等人,但当年 Henry 来香港的六十年代,平面设计就真是很落后。到了现在,我们常说是个「无大师的年代」,客观而言没有太多出色的工作室让年轻设计师学习。加上现在做设计比较容易,很多设计师一毕业就跟几个朋友夹租地方做 freelancer,或在家工作。我认为没有对与错,只是环境不同了。但对我而言,跟师傅共事,学习他们的想法是重要过程。



你会如何形容 Henry
当时他挺恶的,要求很高,他会骂人,甚至撕破你的设计草图,这不是传闻,而是真有其事。另外,他很 hands on,他的设计一定从手绘草图开始。

有一年,我请 Henry 写一篇介绍我的文章,他问我在他的公司可有学到什么,我说没有。我的意思是,当时只顾工作,不会意识到学到些什么,但到离开之后才知道很多东西是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例如我很认同他强调i dea-driven 的设计哲学,设计最紧要先有概念和内容,它们会引领你去到画面,如用色、字型等,而非相反地由画面出发,后者只是纯装饰设计。至于内容从何而来呢?就是从客户的指引(brief),你要用你的方法跟客户沟通,将之传递出来,全都是有根有据,而非无中生有。

我也记得在一次访问中,我问他什么会让他快乐,他回答说:「我乐于看到业主也需面对经济现实,一如那些为了谋生而工作的香港人。」他对这个城市的关切令我更尊敬他。

你刚才好几次提到他是香港历史的一页,你认为他对于香港平面设计有何影响
他早期为很多大企业创立有国际水准的品牌形象(Corportae Identity),令到香港的公司有「唔输蚀」的形象。虽然现在的设计未必维持到同一水平,但这关乎客户、社会环境等因素,或许现在的社会没那么重视CI。

另外,他很早期已经用中文字做设计,如用三粒花生去取代油字的三点水,虽然当时街上有很多汉字,但没有中国设计师想到可以如此去运用中文字,他身为外国人却会留意到这些有趣的元素。这影响到往后很多人用汉字做设计。



后记
在深圳蛇口举行《启蒙者.石汉瑞》展览,开幕论坛上,有内地年轻设计师问到应否建立鲜明个人风格,吸引客户。 Henry 再三强调:「设计不是风格,也不是装饰,是内涵(substance)。」所有设计回归基本,都是回应客户的需要:「我只希望别人见到我的设计时,知道『啊!这是汇丰银行、这是渣打银行的银纸』等等,而不是看到 Henry Steiner,这是专业精神。正如医生不会走出街跟别人说『这是我的病人』,律师也不会说『这个人因为我而去坐牢啦!』」

至于如何了解客户需要,跟他们好好沟通,便看设计师功力。对 Henry 而言最具挑战性的项目,要数 HongkongBank(HSBC 汇丰银行前身)的品牌形象。毕竟要说服一间有过百年历史的银行,把商标由复杂的狮子图案变成只有几个三角形,是十分大胆的提案。当时他用了一个自问有点狡猾的方法:他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分行员工收集意见,并令他们意识到这是关乎对外形象的重要事。根据问卷大部分人都偏好 ANZ(澳新银行)般的简单设计。结果 Henry 设计出沿用至今的红白汇丰银行商标,有人说它像横向的沙漏,有人说它像利市封,其实它的原型是 HongkongBank 的旗帜,Henry 将长方形的旗变成正方形,加红色三角形在两端,令其变成一个结构紧密的图案,并可以用于任何颜色的背景。

我提到 汇丰 去年改造品牌形象,虽然六角形商标不变,但 HSBC 这几个字的字体却由 Serif 变成 San Serif,Henry 随即拿出当年详细记录了标志不同用法的设计手册,其中一页印上大大个 Unacceptable(不能接受)字眼,示范了把HongkongBank 字样换成其他字型的反例,而其中一款正正是现时采用的新字型(他打趣道:我当年鄙视的、不能接受的,现在翻出来成了新的事实)

他对于银行改变原有设计大惑不解:「美国有句俗语 If it ain't broken, don't fix it,那设计明明好地地的,为什么要改掉呢?它过时了吗?不是,它是有尊严的设计。它没有用了吗?很明显也不是。我不认为San Serif是适合的字型,假如他们追求更轻盈的字型,至少也应该是更优雅的Helvetica吧!而且令公众容易混淆,因为有些变了有些没变。我实在想不通,或者这篇报道能为我解开这个世纪之谜。」

对于年轻设计师,他这样忠告:「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诚实,坚持你认为对的事,并保持独立。为自己的专业感到自豪,尊重你的同行。香港设计界欠缺良性竞争,充斥太多政治和嫉妒。」还有,他打趣地说:「尝试生命中不同的事,除了乱伦和违法之外。」









































延伸阅读
「香港设计之父」-- 石漢瑞(Henry Steiner)


━═ 全文完 ═━



AD110 的使命是整合全球设计、建筑、广告、插画、摄影、艺术和创意信息,与中文区域受众分享并从中受益。如今,AD110 已成为设计、建筑、广告、插画、摄影、艺术和创意人群最受推崇的中文互联网品牌之一,拥有全球最丰富的专业资源。

2007年由 黄华清(Adam Wong)创建以来,AD110 获得了诸多国际认可,2013年受邀担任 AIGA(国家图形艺术设计学会)策展人,The New York Times 等国际媒体曾专题报道,同年 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在伦敦召开全球会员大会期间,向全球会员介绍 AD110 是了解 AGI 的十大窗口之一;2017年 AGI Open Paris 巴黎年会 AD110 再次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