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Brand 7》,对于大多数公司创始人而言,创建公司的初衷是把公司做的强大,并让她源远流长。然而,在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却有这麽一群创意人背道而驰,让自己的公司(工作室)保持著小型规模。
每当被「Google与某位新锐插画师联手…,Hermès 与设计师 Morgan Maccari(Bonsoir Paris 工作室创意总监)合作…」诸如此类的资讯所吸引时,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创作人往往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或仅仅领导著一间3-10人的小型工作室。
阿基米德在论述杠杆原理时留下了一句不朽的名言:「给我一个支架,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正如小小的支架能撬动庞大的地球一样,这些小型工作室能经常为财富五百强企业提供服务。那么,他们是如何获得大企业垂青的呢?这些小型工作室又是如何为大企业服务的呢?
Brand 7 编委会在广泛收集并参阅了相关资料后,决定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深入的访谈和调查,给读者以思考讨论的契机。
2015年中,
Brand 7 编委会团队来到美国纽约,考察并采访了一些享誉全球的小型工作室,同时通过电邮、社交媒体及电话,对欧洲、日本等地的知名工作室进行调查和访谈。我们限定的采访对象为:有3-10名成员并且曾三次或以上为财富五百强企业服务的小型工作室。
随著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小型工作室有很多共同特征,如:都是由一至两位知名创意人领头,这些「老板」们对生活有著极致的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休假、旅行而关闭工作室;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工作室声誉,不惜拖延合同时间。大部分工作室还有另外一种角色 —— 创意实验室,他们在完成商业合作之外,还进行大量实验创作,巴黎 Bonsoir Paris、伦敦 Troika、纽约 2x4 等工作室便是如此,他们的部分实验创作也会被客户在后期看中,并运用于商业之中。
此外,有些大型创意机构,如 W+K、Landor,收购了很多具有潜质的小型独立工作室,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但允许他们保持独立、小型的工作室规模。属于 Landor 的悉尼独立工作室 Re 以及 W+K 在波士顿不为人知的设计工作室G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而日本的小型工作室与欧美则有些区别:仲条正义(Nakajo Masayoshi),他的一生都与《花椿》、资生堂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他带领两三位助手,从1970年至今, 40年如一日,为资生堂创作品牌文化杂志《花椿》,全球仅有此一例!佐藤可仕和(Kashiwa Sato)与优衣库,及已故设计大师 田中一光(Ikko Tanaka)与无印良品的关系;等等……这类现象在欧美相当罕见。这与日本大企业热衷于投资设计师密不可分,日本设计也藉此迅猛发展。在日本地位稳如泰山的日本设计中心(NDC)便是由丰田、尼康、东芝、朝日等企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联合出资所创建的。
调查中,
Brand 7 编委会团队还考察了小型工作室所在国的经济、法制、创业环境及人员聘用情况。在美国,除了加利福尼亚州、纽约、西雅图等几个经济发达的州和城市,创业热情较高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还是比较喜欢安于现状: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假期,不愿意冒险创业。另外,在欧洲创业的成本较高,很多人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而不是创建一家公司。例如法国,因为劳工法案的完善、工会力量异常强大,解雇员工会付出高昂代价,因此聘任员工相当谨慎。无论在欧洲还是北美,大部分知名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的工作室都只有一两个助手,或大量使用实习生(可免除支付社保等费用)。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欧美社会的信用体系非常发达,甚少发生信用事件,这是小型工作室在运作中得以抗衡大型同类企业的基本保障。恶意、低价争夺业务,拖欠报酬,无偿比稿,这类恶性事件极为少见。一旦发生,个人、企业的声誉均会遭到不可低估的损失,没有人愿意冒险为之。
分工明确,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或机构完成,不会为了大而全而让一家公司独揽所有业务,这也是欧美现代企业运作的一大特点。伦敦著名创意公司 Wolff Olins 当初承接了微软全新品牌视觉形象传播的项目后,其在该项目中担任类似总导演的角色。Wolff Olins 在欧洲和美国网罗了一批出色的公司及个人进行创作,包装造型出自著名大型创意公司 IDEO,包装视觉图形则来自德国一家只有三个人的工作室 Color and The Kids,广告画面及视频由「创意个体户」Todd Selby 完成,品牌标识由 Pentagram 旗下的 Paula Scher 工作室设计。可以看出,小型独立工作室在这样的大型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Johnson Banks 是伦敦知名小型工作室,由著名设计师 Michael Johnson 创建,Johnson Banks 的客户中不乏像 Virgin Atlantic、Think London、Science Museum 这样大名鼎鼎的品牌。 Michael Johnson,这位在大型创意机构 Wolff Olins,Dentsu Group 工作过多年的资深创意人长期不让 Johnson Banks「长大」,1992年创建以来一直保持著10人以内的小型工作团队。 Michael Johnson 认为小型工作团队可以更出色、高效的完成项目!他举例说,客户把工作交给像 Pentagram 这样的大型设计公司,实际也是把设计工作交给一个由5到10人组成的设计小团队完成。
Pentagram 作为地球最富盛名的设计联盟之一,表面看是一家大型设计公司,事实上,Pentagram 这家起源于伦敦的设计公司,採用类似于美国的联邦制,统一公司法则(宪法),各工作室缴纳管理费(联邦税),日常管理则各工作室各自为政(各州有不同的州法律)。这种独特的工作室联邦体制,是成就 Pentagram 的基石,吸纳了一批出色的设计师、摄影师、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师在这个平台工作。我们熟悉的 Michael Bierut 工作室,Paula Scher 工作室便是 Pentagram 所属的独立工作室,他们这种即独立又从属于 Pentagram 的联盟关系是世界创意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Pentagram 当前由分佈在全球各地的20多个小型工作室组成,工作室之间有时会联合完成项目,但大部分时候工作室是独立的,例如微软当初的全新品牌标识由 Paula Scher 工作室独自完成。
依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调查中受访的小型工作室大部分拥有长期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比自身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创意公司,和一些出色的自由职业者。当项目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组建一个彼此熟悉的专业团队,项目完成后即解散,使得小型工作室的实际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工作效率非常出色。
那么小型工作室到底具备那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是如何运作的?
Brand 7 编委会团队经过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访谈,和通过Email、社交媒体、电话等各种方式的调查,总结了一些小型工作室的运作模式、经验、方法,还有他们的一些趣事。
Stefan Sagmeister 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著名设计师。他在 Ogilvy & Mather 这样的大型创意机构工作多年后,于1993年辞职创建了自己的小型工作室 Sagmeister inc. New York。他的工作室因个人长期度假而常常关闭。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他的导师 Tibor Kalman 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建议:保持小型工作室规模,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创作。2012年他吸纳了才华横溢的女设计师 Jessica Walsh 为合伙人,公司名称因此改为 Sagmeister & Walsh。谈到为什么不喜欢大型创意公司时,他说,小型团队有利于专心投入做自己喜欢的设计,项目完成后非常有成就感,而大公司有各种杂务,多个部门横穿纵插,纵横分散性工作状态浪费很多时间,让人无法专注于设计,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Stefan Sagmeister 称其工作室很少大客户,服务对象都是些有创意的小型公司。他解释道:「我们只为比我们聪明的人服务,愚蠢的人就会产生愚蠢的问题,做出愚蠢的产品……对承接项目我们有一定的选择,不会为了业绩而大量承接。直接与企业的 CEO 对话,对合理开展项目工作有很大作用,能混到 CEO 这个级别,很少有脑筋搭错的人。」他严肃地说:「我们不和不靠谱的人共事。」
Stefan Sagmeister 认为小型团队是其工作室保持高效的秘诀,「我喜欢简单处事,高效工作。小型团队的灵活性是大公司无法企及的。」谈到工作方法时,他希望可以给大家借鉴:「思考问题一定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一件随心所欲的艺术品。应该以客户最关注的角度去展示方案……我从来只给客户提供一个方案。」他承认也许这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如果这个不行,把它丢掉然后展示另一个,」他笑著说:「这次还不行,你就放弃吧。」
有别于个性鲜明的 Sagmeister & Walsh 工作室,纽约 2x4 工作室的客户可谓如雷贯耳,PRADA、Tiffany、Nike、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等赫赫在列。2x4 的团队成员超过20人,严格来说并非小型工作室,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也在此列出。2x4 是一个把学术研究和商业创作紧密结合的工作室,其创始人 Michael Rock 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是多个关于设计、信息传播的社会项目的发起人,其学术成就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工作室的另一位合伙人 Georgianna Stout 女士亦在耶鲁大学兼职任教。2x4 的众多客户与建筑大师 Rem Koolhaas 密不可分。Rem Koolhaas 最初非常欣赏 Michael Rock 的专业能力,在设计位于纽约的 PRADA 旗舰店时,让后者带领 2x4 工作室团队直接参与到项目中。此后, Rem Koolhaas 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大楼建筑师,又向客户推介了该工作室。由此可见,2x4 的成功既有必然,也有偶然,此类现象似乎难以界定。
然而,小型工作室承接大企业的项目也并非易事。伦敦 Johnson Banks 工作室创始人 Michael Johnson 谈到小型工作室承接大企业客户的劣势时承认,小型工作室会吓跑很多大客户:「坦率说,有些客户真的很在乎公司规模的大小。我们每次都给客户解释道,就算你去跟一个大创意公司合作,其实你所合作项目的执行团队,其设计能力不一定比我们强,而我们更加专注和专业。」
Michael Johnson 称随著 Johnson Banks 工作室知名度不断的提高,「大部分客户还是更愿意可以接触到公司的关键人物,如:我(创始人、创意总监)、资深设计师等,而不是像大创意公司那样由客户总监带领一群人马,无穷无尽的会议。」Michael Johnson说,「小型工作室的优势在于每个人都是精英!轻量化管理,人员少而精,主创人员无需如大企业负责人哪般管理杂务而无法专注于创作。每一位设计师为这个团队付出他们的责任心。这样「紧凑性」的工作方式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件好事,设计师在项目的进程中,穿插于文案、设计、策略等多种职业角色。」
来自德国的 Color and The Kids (CATK) 是一个混搭型跨界小型工作室,其运作模式与众不同。其成员接受采访时说,工作室没有目的、没有创作界限,艺术、设计、音乐、建筑、摄影都不限制。他们亦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做好自己的作品,等待客户找上门来。的确,他们被 Wolff Olins、W+K、McCann 等大型创意机构选中并展开合作,由此有机会为 Nike、Microsoft、Kenzo、Jordan 这样的大品牌服务。
Color and The Kids (CATK) 三位创始人2008年相识于德国 Weimar,兴趣相投,促使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他们联合组建了工作室,两年后搬到柏林,他们喜欢用艳丽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三位创始人,Elisabeth Schulze 是视觉艺术家,Sebastian Gerbert 新媒介专业毕业,而 Maik Bluhm 是插画及装置艺术家。
Color and The Kids (CATK) 的运作模式印证了中国的两句古话:酒好不怕巷子深,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欧洲和北美还盛行一种经纪人机制,尤常见于自由插画师和摄影师。这种机制由专业的代理机构全权代理出售作品,创作人几乎不参与客户沟通、合同签署这样的杂务。日本著名设计师 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的工作室就采取了类似于经纪人制度的运作模式。他的经纪人正是他的妻子 佐藤悦子(Etsuko Sato),她曾是博报堂(HAKUHODO)高级客户经理。佐藤悦子包揽了 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个人及工作室的形象推介、客户洽谈、项目合同签署、客户项目沟通等经纪工作,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从而得以脱身杂务,专注于创作。当然 Brand 7 编委会本次调查并没有联系上 佐藤可仕和(Kashiwa Sato)作采访,故在此不多赘述。
无论采用何种运作模式,小型工作室在多元世界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资讯泛滥、过目即忘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个性十足、创意爆棚的趣味,而很多趣味则来自这些小型工作室和创意人。
Brand 从第四届开始,每届都会精选全球最令人瞩目的机构进行访谈,以便分享他们的经验,多年来我们采访并刊登了包括Interbrand,Lippincott,Ogilvy & Mather,W+K,Base,DRAFT,Moving Brands,Duffy & Partners,KMS TEAM ,PARTY,lg2boutique 等在内的全球顶级专业公司及团队的案例。
Brand 7 以「小势力,大作为」为主题,对小型工作室进行的调查和采访,目的在于让各位更多的了解有别于大型创意机构的另外一个世界。小型工作室用最专业、精确的服务,在大型创意机构林立的世界里独树一帜,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本文节选自《Brand 7》,
Brand 是由
ooogo 编辑出版的全球性品牌视觉设计年鉴,从 2007年 始创以来,
Brand 已经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声誉,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受众人群超过百万人次。一直以来,
Brand 坚持不断的创新,每一届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及更广阔的视野。